標題: 【引用】王道還老師的文章:家變。談達爾文工業、多佛與道金斯的爭論 by 趙33
無頭像
Chao33 (Chao, 33)
Rank: 2

積分 615
帖子 146
註冊 2009-7-10
用戶註冊天數 5375
發表於 2009-8-10 13:38 
61.228.147.220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家變      
                     
                                        演化是地球生命史的事實,歐洲人直到十八世紀才從地層中的化石相逐漸摸索到這個事實的輪廓。解釋演化事實的理論就是「演化論」。第一個公開提出演化論的學者是法國人拉馬克(1800),可是達爾文發表《物種原始論》(1859)之後,演化論就逐漸成為一門以達爾文理論為核心的學問。不過這不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其中的曲折,甚至令人懷疑「達爾文革命」這個詞不僅不恰當,還有誤導之嫌。
  因為演化論=達爾文學說=天擇理論的等式,大概直到《物種原始論》出版百年紀念(1959)才在學術界站穩腳跟。一九七五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威爾森出版《社會生物學》,公開論說人類行為也是演化的產物,在美國學界與民間引起軒然大波,更提醒我們演化論似乎與古典科學極為不同,以天文學、物理學史建構的科學革命模型,很難解釋所謂的「達爾文革命」竟然那麼拖泥帶水,不乾不脆。
  在西方,尤其是美國,不只民間學者仍在努力地指出達爾文的漏洞,學界裡的異議份子也不少,美國哈佛大學的古爾德與本書作者都是。古爾德甚至在達爾文龐大的著作中爬梳證據,指斥現行教科書中關於演化論的論述過於「僵硬」。
  關鍵在「天擇」(自然選擇)是否演化的唯一機制?或最重要的機制?
  天擇的要義不過是:生物個體在生殖成就上有差異,而且那些差異都有適應的道理。要是任何一個個體的生殖機會或生殖成就的高低,像中彩券似的「沒什麼道理」,那就不成學問了。
  可是作者給達爾文寫信,就是想申明天擇不是演化過程唯一的機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機制。作者從基因的「實際行為」下手,特別向達爾文介紹「分子驅動」的概念,強調許多遺傳學現象都不符合孟德爾遺傳法則,因為基因不是固著在染色體上的遺傳單位,例如基因會「跳躍」,在同一染色體上散佈自己的複本,也可以將複本散佈到另一個染色體上。作者認為基因的這種性質,是驅動生物演化的內在力量。而天擇強調的只是「生物必須在環境的壓力下適應」的事實而已。在作者看來,天擇在許多時候只扮演被動的角色,只是箝制分子驅動的力量。根據作者,甚至「中性漂遊」都是個可以與天擇分庭抗禮的機制。這麼一來演化的機制至少有三個了。
  基因會跳躍的假說,麥克琳托克早在二十世紀四○年代就提出了,那時科學界連「DNA就是遺傳物質」還不確定。(DNA的分子結構在一九五三年一月才解開的。)她直到半世紀之後才受諾貝爾獎的肯定(1992)。可是熟悉演化論發展史的人一定記得,達爾文在世時,天擇理論從來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青睞。甚至孟德爾遺傳學成立了之後,遺傳學家支持的是「基因突變驅動演化」的想法,而不是天擇。今日的「正統」演化論,其實是許多不同生物學領域的學者共同完成的一套典範,除了遺傳學,還包括古生物學與田野生物學。
  這樣看來作者的高論其實不算創新,不過讀者至少可以學到許多基因行為的細節。此外作者對發育過程的細緻討論,在當前基因決定論瀰漫的氣氛中,也該是基本的國民科學知識。可是本書的主要論證國人是難以消受的。這必須從「達爾文工業」談起。
  西方學界有Darwinindustry一詞,意思是研究達爾文的學術著作已經汗牛充棟。其實給知識大眾閱讀的科學書,也有達爾文工業,從國內書市的翻譯科學書也看得出來,與達爾文、演化論直接相關的書就佔了大宗。不過,西方達爾文工業裡高手輩出,許多人都有兩個市場通吃的本事。例如大家熟悉的古爾德、威爾森(剛退休),英國牛津大學的道金斯。讀他們著作的譯本,包括本書,我們的問題在於:本土學界與西方達爾文工業沒什麼關連,知識消費品是在缺乏堅實學術支援的環境中生產的。後果很嚴重:讀者仍然缺乏可靠的演化論入門讀物。
  要是讀者不熟悉作者嚴厲批評的道金斯、威爾森,就無法評估本書的論證。更可惜的是,要是讀者不能讀英文本,就無法了解作者的獨見創獲。(譯本爛透了。)
                                                
原載2001-12-10聯合報讀書人版